花了两天时间看完《春秋五霸》《战国七雄》,不同于各种一家之言的是,李山教授尽可能地全面讲述历史,在过程中会把各家观点都摆出来做简单地对比,更加全面、客观地理解这个灿烂的时期。
人物分类
- 这里并不是要列出所有人物,只是列出一些性格鲜明的人来简单研究
德才兼备
晋文公
、楚庄王
、管仲
、孙叔敖
毫无疑问,德才兼备是多么优秀的品质。这类君王可以富国强兵,名垂千古。而这类臣子可以建功立业,更重要的权倾朝野却无人嫉妒。
相比之下,吴起
、商鞅
等功业千秋却没落得好下场的人也发人深省。(当然简单的治国跟变法还是有很大的不同,我们应当予以认同)。
有才无德
赵武灵王
、齐闵王
、庞涓
、魏冉
、白起
、范雎
这类人大多争议颇多、褒贬不一。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更多地有一种遗憾。这类人大多都曾经辉煌一时但最后都没得什么好下场。上述两个君王一个抽筋而死一个被活活饿死不可谓可怜。而这些能臣名将大多都有些自己的脾气,在权倾一时之际忘记自己身份,把个人意志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最终不得好死,也没落得什么好名声。
有德少才
齐桓公
、宋襄公
、秦穆公
、魏文侯
只找出四个君主,不过想想也是,没有本事的人也做不了什么大臣,从这个方面来说,贴上“无才”的标签确实有点刻薄。但是客观的跟有才的君王做对比还是能看出一些不同。最明显的就是对贤人的依赖,比如当齐桓公没了管仲之后,齐国再也折腾不起来了。但是整体而言,这四个君王在整个历史上都算的上是一代明主。
无德无才
赵括
就列了这么一个,跟上面的原因类似。没本事的人能一下统兵四十万简直不能再幸运。这种人当政给国家带来的影响算是灾难性的。如果不是后来出了个李牧
,可能赵国早都被戎狄给吃掉了。
随便扯一扯
关于权臣
这个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:国家统一是个浩大的工程,必然要用贤,而用贤必然要重赏,而重赏必然会直接导致私人势力的崛起,然后就开始闹事,国家要处理这个事情,必然要再用其他的贤,然后再赏···就陷入了死循环。看起来似乎是个必然事件。
秦国是极少出现这类事件的国家,但是秦国的大多宰相下场都很惨。于是乎让人想到了如果把事情都外包出去,乙方做完了事情就跟甲方没啥关系了,是不是就能避免本土势力的积累。当然用相这里毕竟有一点点像是一个卖方市场,找不到那么多人当宰相。人才哪是随随便便说来就来的。
最后
附录
这里想列一些相关的东西